创业故事
一个互联网人的咖啡创业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2021-03-12  浏览:8212

 在杭州城西的文一路沿线科创地带,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它坐落在西斗门路9号,并有一个非常讨喜的名字——叫做福地2.0。这里确实是创业公司的福地,每日互动(个推)、51信用卡管家、淘粉吧、婚礼纪等这些已上市或独角兽企业们,都曾经在这里创办或经历了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誉为“西斗门路创业传奇”。

而现如今,福地园区主要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每日互动(个推)和旗下公司的办公楼,所以个推便在园区正对大门的最醒目的位置(原51信用卡办公室),设置了“每日互动接待中心”,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也就是今天我们专访的主角——“个咖”。

个咖,据喜爱它的咖友说,这可能是杭州市区性价比最高的精品咖啡馆了。牙买加Amber庄园的蓝山、巴拿马翡翠庄园的瑰夏这些动辄上百一杯的顶级咖啡,在个咖竟然可以摘去百位再售卖;用诗夏意式拼配制作的拿铁、卡布奇诺凭着个推工牌打3.8折之后,竟然和瑞幸一个价位,听到这里我的内心是在滴血的,因为这里所有售卖的诗夏产品,都已经接近成本价了,所以不禁要问:这样不赚钱的咖啡厅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

怀揣这个疑问我踱步进了个咖,经过有着众多领导、大咖合影的企业宣传墙,一个衣着洁净,阳光帅气的小伙儿就出吧台来迎接我这位陌生的客人了。”请问,您是约了个推同事吗?”。这个问话的流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与咖啡师攀谈起来。

咖啡创业思路

这两位小哥看上去年纪轻轻,从业实际已有7年,还是拿过证的高级咖啡师和拉花冠军。他们曾经都在杭城不少咖啡厅任职过,来到了个咖算是开启了一段职业的新旅程,比起在外面的咖啡馆任职,个咖这里的氛围是与外面的咖啡馆有着不同的需求的:首先是服务的客人都是素养较高的企业内部人员,甚至是往来于此的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管、政府领导,或者来访的企业贵宾,虽然是服务型的工作,但被人尊重。反过来说,个咖对于咖啡师的要求,也不仅是在做咖啡,而是企业的形象窗口,代表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所以,两位咖啡师告诉我,除了必须做到的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俩为此专门去学习了商务礼仪,让自己的言行更得体。最重要的是,他俩自己感觉已经是这个企业的正式一份子,双休、小长假、五险一金……这些员工福利一样不少,他们说,自己只是岗位不同而已。与他俩聊天中,表现出来的这个归属感、自豪感,可能就是吸引优秀咖啡师进入个咖的最大动力。这应该是很多咖啡企业,应该学习的地方。

不过,令他们入职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咖啡厅的老板对咖啡的要求非常专业,不努力学习进步,根本跟不上老板的步伐。这点从他们给我做了一杯花魁SOE上面是看得出来的:磨豆机清粉,用布粉器布粉,每杯咖啡粉都过称,用粉量精确到0.1克,用烧杯量取浓缩。这种专业态度的原因之一,是这家咖啡厅的主理人是我的学生和合伙人——屋里咖啡的创始人杨泱。

如果让他听到“个咖老板”这个称谓,是一定会纠正我的说法的。他说个推才是个咖的老板,而他仅仅是这个咖啡厅“厅长”,他说这个和他创办的屋里咖啡的经营理念有关,他们是企业咖啡的服务者,是在咖啡专业领域提供专业能力的新零售服务商。每次和他聊天都会听到一些这样那样的新奇概念和思想,这个浙大硕士毕业的高材生,思维敏捷、酷爱思考,浑身散发着极客的气质,在第一次来上我的咖啡课的时候就给人深刻的印象 -- 他是带着TDS分析仪(用来测咖啡浓度)来的,老师给他演示,他竟然把老师出品的咖啡都测了个遍。他说:咖啡可以标准化,得借助科学仪器。

杨泱是一个互联网跨界到咖啡领域的创业者,曾经做过风靡校园的社交APP11点11分,拿过上千万的投资,也算是创业老兵了。他跑到我这里来学咖啡的时候已经创办了屋里咖啡,当时属于入行没入门的阶段,现在他已经是能够独挡一面,在咖啡领域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观点的专业咖啡人了。

我曾经询问过他为什么跨界创业,并且是跨界来做咖啡,在大多数人认为咖啡并不容易盈利的形势下,他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他的回答角度很独特:“我原来做的是互联网行业,兴起于1995年,最早也是外国模式渗透到中国(Copy to China),而后本土互联网公司以及技术的崛起,进行了反超越,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咖啡行业,兴起于1990年(雀巢在中国设厂),其实中国的现代咖啡业也只比互联网早了5年,现在正是国产本土品牌崛起的时候,未来也一定会发展成为中国智力经济的基础设施,所以这个机会很大。”

时代不同,中国化品牌成长走的路,可以比欧美有更多的选择:通过强势补贴建立品牌优势,重构人货场的瑞幸咖啡用的是典型的互联网“烧钱抢规模”;而杨泱他们技术创业做的,是入驻办公室的扫码全自动现磨咖啡零售机器,属于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商业应用,构建了“人机货场”的创新模式,达到了改变咖啡经营成本结构的目的。类比于我们开店模式来讲,省去了店租成本,刨去了咖啡师的人工,还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于消费者,让员工在办公室里就能喝到10元左右一杯的品质现磨咖啡。学过我的咖啡店经营管理课程就可以理解,这个模式从商业上是站得住脚的,也是有非常好的运营优势的,关键在于品质是否可以把控。

听他介绍说,在个咖楼上的每日互动办公室里,就有屋里咖啡的3台咖啡机,每天咖啡出杯量竟然和个咖差不多。这里作为我来说,还是有些疑问的,两者售价已经差不多了,难道自动咖啡机的出品要比半自动和专业咖啡师的出品更好吗?“不是更好,而是更近!近到员工不用下楼,走过去2分钟,打咖啡1分钟,走回来2分钟,5分钟内10块钱解决日常咖啡的需求。”杨泱如是说。

接着他又补充道:“办公室是最讲究效率的地方,而咖啡又能提升办公室效率,他俩是个天然匹配项。我们分析过,都市人的一天24小时中,早8点前是在家里的,一般不会有咖啡机,晚上8点即便下班了,也是要休息不太能喝咖啡,所以中国人要养成咖啡习惯也只能是在白天12小时的办公室中,这是我们的主场景。”

他所说的办公室咖啡和我了解的屋里咖啡的业务形态是吻合的,他们90%以上的设备都投放在办公室的场景中,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可能我们看不到悬挂“屋里咖啡”牌子的任何一家店,但是也不影响在杭城已经有几十万人喝过屋里咖啡。“那你为什么还要开个咖呢?”其实之前我有问过杨泱这个问题。杨泱这样说:“屋里咖啡的经营理念是服务企业,企业有差异化的咖啡需求,我们就要用个性化的配套服务来满足。咖啡的需求现阶段和未来都是分层的,做C端品牌应该专注,这样才能在某个点上取得突破,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做B端服务商需要有泛能力,因为客户花了决策成本选择了你,你就要有更丰富的产品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选择。”

这就可以理解了:拓展客群,增加粘性,用分层服务满足不同企业的咖啡需求。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咖啡发展思路,比起在精品咖啡专业领域深耕的从业者来讲,互联网的跨界创业者的思路更显开放和包容性。

咖啡喝到第三杯的时候,杨泱主动打开了话题:“楼老师,我最近有个新发现,过去中国没有成为咖啡消费国和当今茶没有成为世界第一大饮品,这两者都是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茶叶和咖啡都是在17世纪开始在欧洲盛行起来的,差别是,茶叶的产地在中国,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不进入世界的自由贸易体系,限制茶叶的出口,同时也不允许咖啡的进入。所以,茶叶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一直很高,成为了贵族消费品,而咖啡豆的产区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需求拉动了产量供给,价格很快就便宜起来了,自此咖啡替代了茶叶走进了欧洲的寻常百姓家。”这个从历史原因看问题,不无道理。正如9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星巴克代表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文化高举“国际时尚”概念的大旗,强势进入了中国市场,成为小资生活追捧的品牌。似乎历史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其实,现在正是中国商业史上咖啡和茶饮放在市场同等地位的时代,从喜茶一点点奶茶品牌抢占即饮市场,到瑞幸咖啡烧钱拉粉丝,中国历史上,咖啡与茶之争,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也没有那么平等过。从需求功能上,咖啡和茶都是智力劳动者的效率饮料;在消费文化层面,90后的新消费者恰好也是咖啡消费的原生代,没有历史认知的陈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接受咖啡作为日常饮料;在产品形态方面,新茶饮正将茶饮品辐射成为时尚消费文化,而新零售咖啡,正在将咖啡拉下高台,走近办公室和普通人。这是咖啡人的幸事,也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互联网思维融入咖啡的时代,我们每一个咖啡人,不学习,就只能被淘汰。

相关新闻
推荐加盟品牌
创业找项目
多了解,多咨询,少走弯路
留言加盟

六大加盟保障

Copyright © 2021 canyinhuo.com 餐饮火 鄂ICP备B2-20100064-1

投资有风险、加盟须谨慎!